首页 > 新闻动态 >

发布时间:2017-02-08 13:02:38.0     


初次踏上美国国土时,我满脑子都是对知识的追求,从没想过自己会由一个在学海中畅游的留学博士变成一名在商场中搏杀的创业者。

  最早接触商业,完全是因为大学给予的奖学金只够勉强维持生活,手头拮据的我就开始在闲暇时为餐馆送外卖赚钱。稍微辛苦点,一个月却能多上千美元收入,日子也舒坦了不少。

  可欢脱的日子却伴随着母亲的一场重病化为泡影。面对家里徒然剧增的经济压力,我突然发现自己在异国他乡搭建的物质世界实在太脆弱,不得不开始考虑最现实却又艰难的问题。

  也就在这时候,送外卖过程中对订餐平台的关注起了作用。我突然意识到,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国人来说,在美国做美食O2O可能是门极好的生意。于是,专门做亚洲美食推介和外卖的“亚洲美食地图”诞生了。

  为啥说是好生意,原因有两点:一是美国的市场不像中国竞争这么激烈,各家平台早期甚至还要倒贴商家和用户钱;他们普遍信奉“享受服务就要付费”。以我经常送外卖的几家餐厅用的平台为例,其实也就是家质量一般的网站,却要从每单外卖中抽成0.75美元。再加上美国送餐文化早已十分发达,市场巨大,这么一家规模不算大的网站就能轻松月入15万美元。

  第二个原因则跟美国独特的餐饮文化有关。在中国,各家外卖平台撑起了市场的绝对份额。可在连锁经营极度发达的大洋彼岸,最受欢迎的外卖是肯德基、必胜客这些连锁巨头,它们的订单也大多通过自己的官网结算。真正需要第三方平台来帮助的,是很难规模化经营的亚洲菜。

  亚洲菜在美国十分受欢迎,尤其是中餐,在外卖市场的订单量仅次于披萨,比汉堡和三明治还受欢迎。可颇为尴尬的是,在美国的中餐馆大多是家庭式小作坊,基本对网络一窍不通;更关键的是,中国独特的烹饪文化并不像西餐那么好解释。对于习惯了“七分熟牛排配通心粉”这种称呼的美国人来说,中餐抽象的菜名基本提供不了什么有用信息。对于口味和是否有过敏食材的疑虑更是让他们放不开手脚,结果就是,点10次中餐外卖,8次都是“左宗棠鸡”。

  在这样的现状下,我创办的“亚洲美食地图”,也就有了充足的空隙可以插入市场。首先,各家餐馆已经习惯按单给外卖平台佣金,我们只要在此基础上抽成稍少,商户们就不介意进入我们的平台——毕竟是按单收费,带不来流量也不会吃亏。

  其次,和美国的外卖平台不同,“亚洲美食地图”上的菜品除了简单的菜名和价格,还有大量展示菜品的图片和文字介绍,甚至有整道菜做法的视频。这就让美国用户对并不熟悉的亚洲菜有了了解,敢于尝试不同的菜肴了。加上我研究的领域就是视觉,雇用的也是美国**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来设计网站和应用,用户体验上自然能体现出优势。

  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单纯作为“中介”帮餐厅卖菜,更在发展中承担了这些亚洲小餐厅所有的宣传业务,包括设计菜单、网页,拍视频广告乃至网络推广、事件营销、电子邮件推送。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这些作坊式餐厅的网络服务集中供应商更合适。这对我们的发展有好处吗?当然是有的。在国内,可能是通过某家外卖平台而知道了某家餐馆;但对于我们,服务一家口味好、历史久但缺乏宣传的中餐小馆子,将关注它的网络流量最终在“亚洲美食地图”上变现,就等于是让美国食客通过这家小餐馆认识了我们。

  令人欣慰的是,“亚洲美食地图”在美国得到了认同。去年6月,我们去纽约第一次见投资人就拿到了投资。现在生意已经在密尔沃基、亚特兰大、芝加哥、纽约4个大城市铺开,在过去的3个月,销售额同期平均增长率维持在739%,平均利润增长率维持在698%,每个月都有新纪录诞生。

  有人觉得,经商创业是个现实又残酷的事,其实不然,梦想的种子总是能和它相伴而行的:将来,我一是打算在订餐网站加入博客的元素,以饮食为切入点向美国人介绍真正的中国文化,给他们讲述一些中国的当代风貌和真正核心的精神内核。

  其二,我也梦想着把生意做好后,回到留学的学校出资成立自己的研究所,招一批博士,继续完成自己未竟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我的创业也是“曲线救国”,并没有远离我的科研梦。


上一篇    餐饮行业春节过后遭遇招工难 老板亲自上阵传菜

下一篇    春节外卖交易额暴涨2188%!今年春节消费8400亿!